死亡是不可逆的生命消亡,是随机且普遍的自然事件。而葬礼,一方面是为了悼念亡者、缅怀故人,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缓解突发大事件给生者造成的心理缺憾和情感压力的告慰活动。
厚养薄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剔除丧葬习俗中的铺张浪费,用新型殡葬理念更好的缅怀亡者、弥补生者心灵上的创伤。
在中国社会主义物质与精神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合理传承孝道、科学继承习俗显得愈发重要。厚养薄葬符合社会主义丧葬新风尚的理念,是丧葬习俗文明传承的重要篇章。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生在世,唯有活着的时候,一切才会有意义。不过,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里,人类对死亡却几乎都格外重视,因为人们对生命的挚爱和留恋。很多人都相信,人死亡后的某个短暂时间里,还会留念人间,舍不得亲人朋友爱人。
就正如网上有个点赞很高的医生的话所言,亲眼看着某位病人将要死亡时,心电图却并不是直接变成一条直线,而是在等到儿子最后赶到了病房,在病床前喊了一声“妈”,最后心电图才哗然骤下。有时候,所见的死亡,也许并非是真正的死,“诈尸”这种诡异的现象,你我应该都没有见过,姑且也不好说是不是存在。但是人被宣告了死亡,最后还活过来的例子倒是存在,大家也听过,熟悉不过。所以,为了预防没死的人被当成死人给埋了,人们就会将遗体停尸一段时间后,再入殓。
关于这个说法,还有一个相关的历史典故,与扁鹊的一次经历有关。
话说有一次扁鹊游历到虢国,得知太子在半天前去世了,众人正准备给他入殓盖棺材板。扁鹊听闻了后,赶忙跑到了宫门口,说自己能救活太子。众人诧异不已,但是还是将信将疑让扁鹊治疗起来,最后太子真的被救活了过来,众人惊呼扁鹊居然有“妙手回春”之手。然而,事实上,这并不是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事,而是太子得了“尸厥”,状如昏死,脉象极细,看起来不省人事,身体没有任何知觉,就像死了一样。扁鹊发现了,认真诊察和及时抢救,最终让太子活了过来。由于古代的医疗水平低,人们出现假死的情况,在没有精细的医疗科技的检查支撑下,人们很容易就被误诊了。为了避免发生大错,于是就有了人死后,要停尸一段时间的习俗。
将遗体放到棺材里,称之为入殓(或大殓),一般来说人死后的第三天,就要举行大殓礼。
这一俗语中的“遭殃”并非字面上的灾难降临,而是指健在的一方会在送葬过程中承受极大的痛苦和压力。古人之所以强调夫妻不得共送葬,其背后的逻辑是深刻的。这一规定实际上源于对家庭和情感的尊重与关怀。
婚姻被视为生命的伴侣,夫妻之间分享了许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当其中一方去世后,另一方面临的是无法想象的巨大悲伤和失落。在送葬仪式上,痛失爱侣的一方往往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内心的痛苦和伤感会随着葬礼的举行而达到顶峰。这样的情绪高涨可能对健在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构成威胁,甚至导致健康问题的加重。
“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这个农村俗语背后,蕴含着对生命、情感和家庭的深刻思考。这个古老的丧葬禁忌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