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葬礼中孝子为什么要手持哭丧棒,有哪些讲究
传统葬礼中,孝子不仅要为老人“披麻戴孝”,还要为老人“摔老盆”、“捧哭丧棒”等。认为这样才算对老人尽孝。关于为死者“摔老盆”,小编在“天顺祥殡葬”自媒体中已有详述,今天给大家谈一下,农村葬礼中孝子为什么要手持哭丧棒?有哪些讲究?
首先、哭丧棒的作用:现实中哭丧棒是传统葬礼上的重要道具,在守灵、迎宾、烧纸、献礼、出殡中都会用到。许多农村的白事上,死者的男性后代(儿子、侄子、孙子)都要手持哭丧棒完成迎宾、守灵、献礼等重要的丧葬仪式。
传说中哭丧棒是给死者指路用的,在出殡的路上,孝子手持哭丧棒,即便遇上皇帝,也要给送葬的队伍让道通行。还说孝子手持哭丧棒,可以让死者的亡魂顺利通过黄泉路上的关卡,避免其他鬼怪的叨扰。
其次、哭丧棒的选材:依照传统习俗,哭丧棒选材通常以柳树为主,不仅因为柳树易活,还因为“柳”与“留”谐音,寓意生者对死者的挽留。在准备哭丧棒的过程中,死者家属是不能亲自参与的,要在亲属中找个可靠的人选。如果死者家中没有柳树,就要到附近村镇的柳树上砍一个比较大的柳枝,同时砍谁家的柳树要向谁家付些钱(意思是子女用钱买的,可以放心使用),到家后再截成一尺半长(地域不同,所截尺寸也不一样)的木棍。
再次、哭丧棒的制作:制作哭丧棒时,要在火上烤一下。这样可以防止插到坟前的哭丧棒生根发芽。如果哭丧棒成活就会对子孙造成不利影响,古人讲说,如果树根长在棺内的遗体上,长在某个位子,子孙身体上的某个部位就会得病,所以人们很忌讳哭丧棒成活。
哭丧棒用火烤完后,用浆糊把准备好的条穗(通常用白纸,为了取材方便,多数地方用黄烧纸)裹在周围,裹条穗也有讲究,孝子的哭丧棒上要裹满白纸,侄儿和孙子辈的则用白纸裹半截,不带条穗;曾孙和玄孙的裹红绿纸。
最后、哭丧棒的去向:在下葬的过程中,孝子们要一直手持哭丧棒,跪在地上看着棺材下正穴。棺入正穴后,孝子要上前动第一铲土,撒到棺上,如果老人儿子比较多,每人都要铲把土,分别撒到棺材的四个角上。
等坟头做好后,孝子们要把哭丧棒插在坟前。如果有兄弟几个就要讲究摆插的次序。如果是兄弟俩,老大的放在上首,如果是兄弟三,老大的放中间。人们从坟前哭丧棒的数量,可以看出墓主是几个儿子几个孙子。
插哭丧棒时要注意,哭丧棒露在外面的高度要一样高,否则矮下去那个儿子会不高兴。老话说,谁的棒露头谁家发达,所以负责插棒的一定不能偏心,否则容易引起兄弟不和。因为有这个习俗,有人会暗使某儿子的哭丧棒高出一点,这也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但现在已没有人在意这个了。
寿衣有什么讲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老人辞世,只是从一个世界去往了另一个世界,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因此,老人去世,儿女要为老人打点行装,更换新衣。这就是老人的寿衣,俗称老衣。
寿衣有很多讲究,在传统民俗中,这些是绝对不可以弄错的。正确对待老人离世的新衣,既是对老人的尊重,也关乎着后人的福禄吉祥。
时代进步,易风易俗,许多讲究不必在意,但可以做到,没必要不做。
寿衣多是提前准备好的。过去没有衣服买,也买不起,老人便自己做。有了余钱,扯好布料,抽时间自己缝制。我清楚记得,我的奶奶的帮衣就是她自己提前做好的,放在柜子里很多年。
缝寿衣讲究时间,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之意,功德圆满,泽被后人。
寿布料有讲究,用平纹布,忌斜纹布。斜谐音“邪”,穿之不吉,更怕祸及后人搞歪门斜道。
寿衣特别忌用皮料,过去皮子多为畜皮,穿上对老人不敬,来世做牛做马,很不吉利。
寿衣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缎子与“断子”谐音,大不吉。
寿衣多用红色里子,祈福后人喜庆吉祥,日子红红火火。
寿衣对襟用布带系合,忌用纽子,纽子与“扭子”谐音,防后代出“逆子”。
寿衣袖子要长,忌袖短露手,否则子孙衣不蔽体,伸手讨饭。
寿衣件数有规制,穿单不穿双,避免凶事成双。
寿衣须两头见棉,不论冬夏,都须穿棉衣棉裤,意取“以眠(棉)为安”。
如子女先老人亡故,寿衣上要缀白布条,以示子女在另一个世界,也要为父母制孝。
寿衣样式多为长袍短褂,沿袭清朝的款式。